中共武汉商学院委员会
关于课程思政工作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等文件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构建学校“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树立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强化课程育人导向,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德育内涵和思政元素,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按照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达成“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理念,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总体目标
通过课程思政建设,思政教育深度融入课堂教学的各环节,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形成具有商科特色的课程思政体系,为构建学校“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入挖掘和运用各类课程及教学环节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完善基于OBE理念的课程体系设计,建设有专业特色、有文化底蕴、有思政高度的课程,重点培育一批充满思想政治元素、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通识课和专业课,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治引领,注重顶层设计。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明确育人目标、优化教学设计、完善评价体系,实现固本铸魂、培德育人。
(二)坚持实事求是,注重改革创新。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挖掘思政教育元素,避免生搬硬套,积极推进理念、内容和方法创新,强化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综合应用,增强时代感和实效性。
(三)坚持分类指导,注重言传身教。根据不同学科、不同类型课程特点,有序推进工作,统筹思政理论课、通识教育课和专业课的育人作用。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引导教师将教书和育人、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和榜样力量,激励学生成长成才。
四、建设内容
(一)建设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结合时代特点和湖北特色,发挥学校学科优势,主要采取学校教学改革项目设置课程思政改革专项资助建设的方式,建设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逐步全面推开,充分利用教育信息技术,加强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积极建设一批在线开放课程。
(二)汇编一本典型经验/案例材料
根据课程思政建设情况举办多种形式的交流与研讨,分享和总结课程思政建设经验,提高学校整体课程思政建设水平。每年各二级学院提供典型经验/案例个数不得少于3个,由教务处协同马克思主义学院审阅后进行汇编并组织展览交流。
(三)形成一套课程思政专项培训体系
每学年举办2期课程思政专题培训,积极引进课程思政网络专题培训课程,构建线上线下课程思政专项培训体系。定期举办示范课程听课、磨课交流,不断提高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能力和水平。各二级学院定期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专题讨论课程思政的内容和方式,形成与学院学科专业相融合的课程思政专项培养培训体系。
(四)培养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
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积极引导广大教师做“四有”好老师。学校每学年进行课程思政优秀教师评选,树立示范典型。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为目标,充分发挥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在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带头示范作用。课程思政优秀教师评选标准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同教务处、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另行制定。
(五)构建一个课程思政质量监控体系
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质量评价体系中,将课程思政作为首要因素和重要监测指标;在“金课”、公开示范课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设置课程思政指标;在中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课程评价标准中设置课程思政育人观测点。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课程融入德育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落到实处。
五、落实渠道
(一)课程建设。学校课程设置坚持以课程育人为导向,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形成多门课程协同育人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课程群建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涵盖人文社会和科学素养内容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认知能力等,守牢校园思想文化阵地。打造一批有特色的体育、美育、实践类课程,帮助学生健全人格、陶冶情操、激发创造创新活力。
(二)教学过程。促进教学与育人同向同行,促进思政教育在教学的全过程渗透,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课程大纲、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备课授课、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三)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其育人意识,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引导所有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理念,积极主动把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融入课程教学。
(四)教材选用。规范教材的选用,将规划教材、特色教材等作为教材选用主体,落实人文科学、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确保教材质量。
(五)课程大纲。梳理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课程教学大纲中融入课程思政目标;合理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学生的学习内容中,体现在学生考核体系中。
(六)管理评价。在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重要监测指标,引导所有课程自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顶层设计,完善相关制度,健全工作机构。成立由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分管思政工作、教师工作和教学工作校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各单位党政负责人为课程思政建设的第一责任人,教研室主任为课程思政建设的直接责任人。学校相关部门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单位和教师个人绩效考核范围,纳入教师党支部党建考核指标体系。
(二)提高认识,科学组织
课程思政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应有之义,是课程教学的价值回归。各单位、各学院、各位教师要提高政治站位,将课程思政建设与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起来,与加强党建和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结合起来,相互贯通、相互作用、相互支撑,科学组织,形成学校“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三)强化督导,确保成效
在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成立由相关职能部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督导组成的课程思政专项督导组,定期对各单位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课程质量进行督导检查,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确保成效。加强教务处、党委宣传部、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党委学生工作部、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互相联动,确保课程思政工作落到实处。
(四)经费保障,动态管理
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推进。通过专项项目形式对课程思政建设提供资助,并根据考核结果实施动态管理,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